上周,一位从业8年的宠物医院医师向我倾诉:"明明很多宠物疾病完全可以提前规避,可每周还是会接诊十几只因主人护理疏忽患病的毛孩——有3个月大的幼犬因未及时驱虫感染心丝虫,也有老年猫因长期饮食不当引发糖尿病,看着它们难受的样子,真的又心疼又无奈。"
据《宠物医疗行业白皮书》数据显示,我国每年约60%的宠物疾病属于可预防性疾病,而"宠物疾病预防"意识的缺失,正是导致毛孩遭罪、主人花冤枉钱的核心原因。
宠物疾病预防并非单一的"打疫苗、做驱虫",而是涵盖"营养供给、环境管理、免疫防护、健康监测"的全链条管理。世界小动物兽医师协会(WSAVA)提出的"三级预防体系",正是宠物疾病预防的黄金准则:
• 一级预防:针对健康宠物,通过疫苗接种、驱虫、科学喂养等手段,从源头杜绝致病因子侵入,这是预防工作的基础,占比应达整体预防措施的70%以上; • 二级预防:针对处于疾病早期或潜伏期的宠物,通过定期体检、症状监测等方式早发现、早干预,避免病情恶化; • 三级预防:针对已患病的宠物,在治疗的同时通过护理干预防止并发症,降低疾病复发率。
疫苗接种和驱虫是宠物疾病预防的"两大基石",但临床中常因"操作不规范"导致预防失效。
疫苗接种方面,需严格遵循"年龄适配+品种差异+地域风险"原则。例如,幼犬首次免疫的"核心疫苗"(犬二联、四联)需从6周龄开始,每3周接种一次,共3针,12月龄后加强一次。据北京小动物诊疗行业协会统计,规范接种疫苗的宠物,犬瘟热、细小病毒等烈性传染病的发病率可降低92%。
驱虫工作则要区分"体内外"并结合季节调整。春季是跳蚤、蜱虫高发期,体外驱虫需选择含氟虫腈成分的药物,每月一次;夏季蚊虫肆虐,心丝虫预防需提前启动,幼犬满6周龄即可服用驱虫药。
"病从口入"在宠物身上同样适用,不合理的饮食是引发消化系统疾病、代谢性疾病的主要诱因。临床中我们发现,约40%的宠物胰腺炎病例与长期喂食高油高盐的人类食物有关。
• 幼宠期(0-1岁):选择蛋白质含量25%-30%的专用粮,补充钙磷和DHA,避免喂食牛奶(多数幼宠乳糖不耐受); • 成年期(1-7岁):根据活动量调整热量摄入,运动量大的犬只可适当增加肉类补充,但需控制脂肪占比不超过15%; • 老年期(7岁以上):选用低磷、高蛋白的老年粮,添加软骨素保护关节,同时定期补充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。
宠物的生活环境与行为习惯,往往藏着易被忽视的致病因素。比如,宠物窝垫若每周不清洗消毒,真菌性皮炎的发生率会提升3倍;猫咪长期不更换猫砂,易引发尿路感染。
环境清洁方面,宠物用品需分类消毒——食盆、水碗每日用沸水冲洗,窝垫、玩具每周用宠物专用消毒剂浸泡,猫砂盆每日清理、每周彻底消毒。行为引导上,避免宠物接触流浪动物,外出时使用牵引绳,防止误食有毒植物或异物。
并非预防失败,这是常见的疫苗反应。疫苗作为"弱毒或灭活抗原",会刺激宠物免疫系统产生应答,部分宠物会在接种后1-2天内出现精神差、食欲下降等症状,通常无需特殊处理。若症状持续超过3天,或出现呕吐、腹泻等情况,需及时就医。
必须进行。体外寄生虫(如跳蚤)可通过主人衣物携带进入室内,体内寄生虫卵可能存在于宠物粮、饮用水中;而犬瘟热、猫瘟等病毒,也可能通过空气或物品间接传播。即使是室内宠物,核心疫苗和基础驱虫也需按时完成。
不建议完全停打,可调整疫苗方案。老年宠物免疫力低下,更易感染传染病,可先进行血常规、生化检查,评估身体状况。若健康状况良好,可选择"灭活疫苗"降低反应风险。
体检无法替代日常监测,宠主需重点关注"饮食、排便、精神"三大指标:若宠物突然食欲下降、饮水量激增,可能是糖尿病或肾病信号;排便带血、腹泻超过24小时,需排查寄生虫或肠道疾病。
宠物疾病预防不是一次性的"任务",而是贯穿毛孩一生的"长期管理"。作为宠物主人,我们应当建立"预防优先"的意识,通过科学的方法,减少可预防性疾病的发生,让每一只毛孩都能健康相伴更久。
更多动物护理与识别知识